转自:周到上海
晨报记者 刘志飞(理财主笔)
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之前,银行的稳健理财产品普遍受到老年朋友的青睐,而产品全面净值化之后,尤其是经历去年大面积亏损之后,银行稳健理财产品也经历了赎回潮。
在赎回潮的压力下,近期各大理财子公司纷纷发行了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相比市值法计价的理财产品,前者收益率波动几乎消失,给投资者一种收益稳健的感觉,但从产品本身来看,摊余成本法的理财产品也不代表稳赚不亏。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还要多关心产品的资金投向和风险级别。
银行理财净值化元年出师不利
2022年是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元年,但是对银行理财可以说流年不利。一季度受到资本市场大幅下跌的影响,理财产品净值大幅回落,四季度债券市场大幅下跌,对银行理财又一轮打击。双重打击下,银行理财净值大面积亏损,也导致投资者大比例赎回。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以产品净值波动最大、客户流失速度最快的11月为例,部分股份制银行(口径包括母行和理财子公司)2022年11月理财余额数据显示,8家股份制银行当月理财余额合计跌了超过5000亿元。多位市场人士称,叠加六家大行的数据,全市场理财余额大概率下滑过万亿元。而目前银行理财的总体量大约是30万亿元左右。
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重现
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截至2022年6月,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为9061.68 万人,占比99.08%,其中稳健型投资者占比最大,达到35.51%。在此背景下,净值波动小的理财产品更受投资者青睐。
晨报记者注意到,在赎回潮的压力下,近期各大理财子公司纷纷发行了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兴银理财、华夏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推出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封闭式理财产品,并向投资者重点推荐。
比如某产品在宣传单页上表示“产品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净值曲线相对平滑,产品整体的抗波动能力大幅度提升”,吸引了部分投资者。
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2022年11月、12月封闭式产品发行量的环比增速分别达到34%和12%。
摊余成本法客户体验好
市值法和摊余成本法有什么区别?
摊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由于摊余成本法净值受到资产价格的影响较小,即使在债市震荡期间,也能保持平滑的收益率曲线,给予投资者良好的投资体验。
但摊余成本法也存在不透明、期限错配等特点,容易引发刚兑等问题,因此监管逐步加大了对摊余成本法的限制,市值法成为银行理财的主流。
在市值法下,理财产品的净值将随着底层资产的变化而波动,类似基金净值。因此去年11月债市的大幅回调给投向固定收益类资产的银行理财产品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
摊余成本法不代表只赚不亏
那么摊余成本法计价的理财产品就会稳赚不亏吗?
当然不是。首先,摊余成本法只是一种收益的计算方式,对理财产品是否会亏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能决定理财产品是否会亏的因素,是它的投资方向和策略。所以,并非只要采用了摊余成本法,银行理财就不会亏了。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还是可以减少亏损的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对于大部分的银行理财来说,都以债券作为主要的投资对象。一只债券如果能在市场上交易,那么它的价格在到期之前就必然会有波动,既可以上涨又可以下跌。
而如果采用摊余成本法,只需要债券到期时的收益就行了,而债券到期的价格和利息都是固定的,到期之前的价格不管怎么波动,对到期的价格和利息都没影响,因此就算债券价格下跌,出现实际亏损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当然,极端情况下,如果理财产品持仓的债券出现暴雷,可能就会影响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率了,但这个只有产品到期的时候才会发现,大部分投资者感受不到。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刘志飞
下一篇 银行理财,还能是“小甜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