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护理员串通参保人家属,利用长护险漏洞“薅羊毛”4.8万元,法院判了|局外人
界面新闻记者 | 吕文琦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为长期失去自理能力的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资金保障的长护险快速发展。然而,部分不法分子利用长护险的漏洞“薅羊毛”的现象亦不时发生。
近日,上海高院披露上海市首例长护险基金诈骗案的细节。
据了解,本案涉及的长护险服务为社区居家照护服务,被评定为2至6级的参保人员,可以根据级别享受每周3至7次不等、每次服务时间为1小时的社区居家照护,由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安排护理服务人员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每单服务单价为65元,由参保人员支付10%,长护险基金负担90%。
2020年5月至2021年11月,许某某在上海某护理站任职护理员期间,分别与三位长护险参保人的家属周某某和陈某串通,虚构提供护理服务的事实,通过虚拟软件打卡、因工时已达上限,将三位老人的工单先后挂在其他多名护理员名下、在服务确认单上仿冒他人签名等方式,使用老人医保卡进行支付结算,使护理站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了长护险费用,三人共同骗取长护险基金共计4.8万余元。
根据上海市嘉定区法院于2022年11月25日作出(2022)沪0114刑初643号刑事判决,被告人许某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罚金人民币一万元;被告人周某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罚金人民币五千元;被告人陈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罚金人民币五千元;禁止被告人许某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长护险”服务及相关活动。
为何长护险诈骗有机可乘?一方面是操作不易察觉,另一方面也和护理站存在的管理漏洞有关。
根据法院披露,涉案参保人员的长护险申请通过后,护理员主动从护理站获得了该派单,为其后续诈骗提供了条件。其次,本案护理站长期存在护理员违规借用他人资质“挂靠”提供护理服务的情况。此外,护理站对于护理服务的核查缺位,导致虚构护理服务长期为未被发现。
针对以上问题,上海高院认为,护理站应确保派单环节的随机性,杜绝护理员自行申请工单的情况,保障护理员与被服务人员的双向选择权。其次应当加强对护理员的考核管理。另外,应当定期开展政策宣传和警示教育,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提升护理员服务质量和守法意识,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